“固态电池一旦量产,基本就可以和燃油车说再见了!”这句话最近在新能源汽车圈传得沸沸扬扬。确实,固态电池被称为“电池界的圣杯”第一证券,充电10分钟续航1000公里、零下30度续航不打折、穿刺不爆炸……这些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的性能,让不少消费者把它当成了“终结燃油车”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就在不久前,央视新闻报道称,中国电动车百人会负责人明确表示“全固态电池预计2027年开始装车”,比亚迪、上汽、吉利、奇瑞等车企更是相继放话,要在2026-2027年将固态电池车型推向市场,一时间“两年后开上固态电池车”的期待被拉满。
然而,就在大家以为固态电池时代近在眼前时,国内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却突然泼了一盆冷水。7月30日,宁德时代高管在半年报业绩会上直言:“固态电池目前资本的热度比产业热度高,2027年最多实现小规模量产,真正商业化或规模化要等到2030年前后。”
展开剩余75%一边是车企们“2026年装车”的激进口号第一证券,一边是电池巨头“2030年才规模化”的冷静判断,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突然成了谜。消费者现在该不该等固态电池?
要弄明白这个问题,得先看看为什么此前车企们会集体“喊口号”。其实,这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“军备竞赛”脱不开关系。如今的新能源市场,技术迭代速度比手机还快,谁家先拿出“黑科技”,谁家就能抢占舆论高地和资本市场的青睐。
许多头部车企大多是上市公司,股价和销量紧密挂钩。如果别家都在说“固态电池2026年上车”,你不说,就可能被贴上“技术落后”的标签,股价下跌、消费者流失都是大概率事件。更重要的是,“固态电池”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,哪怕只是“计划装车”,也能吸引媒体曝光、提升品牌调性,甚至带动现有车型的销量,毕竟谁不想买一辆“未来可能升级固态电池”的车呢?
但口号归口号,现实却很骨感。宁德时代的高管说得很实在:“现在企业做个样品或试验品用来广告宣传可以,但真正商业化还早。”目前行业内真正能稳定量产的固态电池,还停留在20-60Ah的小电芯阶段,差不多只有手机电池那么大,根本无法满足汽车的高功率需求。
而车用全固态电池的电芯良品率,至今还卡在实验室阶段。有行业人士透露,固态电池的电解质材料目前比白银还贵,光硫化锂的市场价就高达250万-300万元一吨,就算未来技术突破,成本降到20万元一吨,也需要至少3-5年的供应链成熟周期。
这意味着,2027年所谓的“小规模量产”,大概率只是在高端车型上小范围试水,一辆车卖个百八十万都有可能,普通消费者根本买不起。
也正因如此,不少网友看完宁德时代的表态后直呼:“5年时间,不等了!”为什么不等?理由其实很简单。
首先,2030年才实现商业化,意味着最早一批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,价格肯定高得离谱。固态电池车型短期内根本不具备性价比。真正等到价格亲民、开始打价格战,可能要到2032年甚至更晚。7年时间,足够买一辆磷酸铁锂电池车过渡了,现在的新能源车,续航普遍能到500公里以上,快充40分钟就能补能300公里,日常通勤、短途旅行完全够用,何必苦等一个“遥不可及的未来”?
其次,固态电池的安全性也并非“绝对可靠”。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芳就曾公开表示:“固态电池不是绝对安全的。”因为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更高,一旦工艺出现问题,发生热失控的风险可能比传统液态电池更严重。传统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时,能量释放相对缓慢,车主还有几分钟的逃生时间;而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是液态电池的2倍以上,一旦失控,能量释放速度更快、威力更大,后果不堪设想。目前行业连“小规模量产”的工艺都没完全攻克,谁又敢保证2030年的“规模化量产”就一定安全?
更关键的是,就算固态电池2030年如期商业化,配套的充电设施也跟不上。固态电池充电10分钟续航1000公里,需要的是超高压快充桩,而现在市面上的快充桩大多是400V-800V规格。要把全国的充电桩都换成超高压的,没有5-10年根本完不成。到时候就算你买了固态电池车,出门找不到匹配的充电桩,不还是得用慢充?那和现在的液态电池车又有什么区别?
固态电池确实是未来的趋势,但它更像是一场“持久战”,而不是“闪电战”。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,与其苦等5-7年,不如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买车。
最后想问:如果2030年固态电池车和燃油车同价第一证券,你会选哪一个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!
发布于:河南省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